博纳副总呐喊着跳楼 点燃整个电影业的惊恐和彷徨!

一个男人的纵身一跃,牵动了一个行业的悲哀和彷徨。

网传,这个男人叫黄巍,是蒸蒸日上的中国电影业的大腕之一。

虽然至今无法确证,但这个行业的集体性恐慌已经暴露无遗。

电影院已经关停了快半年,到现在也没等到一个明确的复工时间。

在餐馆堂食、KTV、酒吧、健身房……都恢复营业的现在,电影院就像商场里一块缺血坏死的肉,逛街时没有爆米花香味的商场是没有灵魂的。

电影院作为电影业链条上的末端,最是脆弱和身不由己。

在影院行业内部,资本退烧,问题重重,大鱼趁机抄底吃小鱼是一种必然;

而在影院之外,从“优爱腾”到字节跳动的视频平台分流越来越强,小屏吃大屏成为一种默契。

在人们对明星的高昂收入愤愤不平之时,不公平和非理性的误解也分摊到了整个行业底层工作者的身上。

如果电影院复工还不能提上日程,那么还会有很多黄巍们出现。

压倒他们的不是重,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。

行业之悲

博纳影业能做到行业前三,黄巍是一大功臣。

黄巍是博纳影投的董事长,博纳影业副总裁,北大金融硕士,之前是星美影院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、中影星美电影院线公司董事。

网传当天朝阳门的悠唐广场,有人纵身一跃,博纳的总部就在悠唐。

之后博纳发布了黄巍的讣告,人们怀疑他就是那个呐喊的坠落者。



我们或许永远也无法知道,到底是什么压垮了黄巍,但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电影业这半年的沉沦。

行业之悲,贾樟柯用这4个字盖棺定论。

截至2019年,中国内地影院共有12408家,银幕总数达69787块,总票房约650亿,影院数全球第一,市场规模全球第二。

这是在2年前,中国电影市场最狂热时,许下的大力投资建设电影院催生的庞大资产。

2年匆匆而过,搞商业地产的人把钱赚进了口袋,而电影院的生意却在一次次退潮。

2019年,共有1884家影视公司退场,上市影视公司市值平均下跌72%。

而2020年,截至4月底,全国已经有5328家影视公司注销,是去年全年注销数量的1.78倍。

在产生出了《战狼》《流浪地球》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等票房大爆款的同时,整个影业的上座率、票房增速、观影次数都在下滑。

4月29日,国家电影局公布,2020年全年票房损失将超过300亿元。

5月27日,中国电影家协会发布《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》,一季度总票房22.38亿元,同比下降88%。

半数影院现金流告急,42%影院认为自己会“关门大吉”,小规模影院受创程度最大,票房下降幅度在91.3%之上。

所有在热钱汹涌、信心膨胀时许下的承诺,如今都烟消云散。

2020年影视业最重要的是,活下去。

电影业给今年设下的严防底线,是300亿票房。

我估计,这条底线是建立在之前在6月初影院开放的预期上的。

300亿是去年总票房的46%,而今年时间还剩下47.5%。

而且春节档期已经过了,暑期档也马上也要来了,再这么拖下去,这条线很难守住。

影院一线预计有100万的从业者。

他们是影视产业链的下游,价值链的末端。

他们也自称是电影人,但却和人们想象中的高收入、浮华、名利沾不上边。

被理想、梦想撑着的热血,在疫情之后的无限期停工中,终于凉透了。

看公司的效益,好的时候工资发80%,不好的时候就1000块死工资续命。

做外卖、做直播、做微商、摆地摊,只要能养活,干什么不比做个所谓的电影人强?

对他们来说,这是时代压垮生活的一座大山。

即便是在黄巍这个层面的影业高管,也经历了一波残酷的裁员潮。

万达影视的总经理姜伟、副总经理郑剑锋,华谊兄弟副总经理叶宁,复兴影视的张昭,猫眼娱乐的康利……

行业底部的人在面临大清洗,而行业顶层的人也在优胜劣汰。

从这上上下下的大洗牌,看得出行业正走向一个加速优化,加速出清的过程。

复工悖论

拖到现在,电影院的重新开放陷入了一个巨大的悖论。

这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防疫问题、政策问题在阻挡复工进度,即便是市场层面、未来需求,也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。

这些问题的共同点是,需要各方统一、整齐、同时的配合。

开还是不开,这是一个问题。

真正决定电影院开不开的,到底是谁呢?

很多人眼巴巴望着国家电影局。

但在复工问题上,放开的权力显然不在电影局的手中,而是在卫生系统和更高层。

3月中旬的影院短暂复工被紧急叫停,5月国务院表示会用预约、限流等方式开放影剧院。

6月5日,电影局给一个干巴巴的通知:全国电影院的开业必须执行统一的时间安排。

说了当没说。

如果说一开始片方、投资方是急着影院复工,现在则是两难了。

因为影院的开放必须是全国统一的,而电影的排片上映也得是统一的。

谁来做探路的?谁第一波上?什么时候上映?

片方和资本方也有自己的考虑。

你或许以为,只要一确定影院重开了,先上的电影肯定会收获一波报复性观影的票房啊。

但在之前,大家对报复性消费的预期也落空了。报复性观影也许会出现,但大概率只是一个小众事件。

除非第一波上的电影是真正叫好又叫座的优质大票房电影,不然只能面对巨大的不确定性。

而什么电影是好电影?在“唯票房论”的中国市场,这已经成了一个不确定性游戏。

扑街的“大制作”这几年不要太多,没经历过市场检验的情况下,谁敢说自己就是下一个《战狼2》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。

而资本是厌弃不确定性的。

暑期档现在已经在萎缩了,下一个好档期就是国庆节了。

反正都已经等了半年多了,为什么不再等小几个月,等到一个有客流量保证的好档期呢?

片方这边还是追逐利润为主的,要想一句“大局着想”就让片方排成排显然是做梦。

比较可行的方案是准备一波经典片的复映,将历年最经典叫座的影片拿到版权并做好制备,进行饱和式复映,才能最快激活电影市场反弹。

对于影院来说,他们现在也不是苦于无法复工,而是不知道何时复工。

乍一听好像没区别,其实不是的。

影院现在复工,短期可能比关门拖着亏得更多。

影院的红利期早就过了。一旦复工,房租、人力、物业、水电、设备损耗等费用就全部起来了,而短期内如果上座率惨淡的话,这笔账就越算越亏。

其实就是一个吃“定心丸”的事。

而一旦定下明确的复工时间,那么政策、市场、片方、资本才全部都好做出规划和部署。排片、签协议、对赌谈判、宣传招商这些工作,才能重新开动起来。

现在这样,大家都在未知中恐惧着,不可能一条心打配合。

有钱的还能熬,没钱的只能改行送外卖

墙角松动

今年是所有实体接受考验的一年。

对于影院也是如此。你的资金链断裂,是别人抄底的好机会,大鱼吃小鱼、两极分化的行业大洗牌也在席卷院线行业。

这是影业内部。

在更大环境里,今年是线上经济爆发的新元年。

之前在电商、本地生活、直播带货等领域接连掀起了全行业的转型高潮,餐饮、商超、生鲜等业务全面向互联网巨头靠拢。

而此次疫情中,影院才是第一个被互联网巨头秀肌肉的行业。

字节跳动花了6.3个亿,买了徐峥的贺岁片囧妈,并且免费请全国人民看。 在字节系自己的抖音、西瓜视频、头条平台上。

绕过院线,直接线上。这是近年来掀起的一股趋势。

而字节和徐峥这一役,是打得最漂亮的。

徐峥和欢喜影业成功回本挣钱,在其他片子撤档放弃的情况下,疯狂收割粉丝和流量,还顺带在一片惨淡中拉升了公司股价。

而字节系抢到了第一波疫情期间流量红利,并且成功拿到了杀入影视行业的入场券。

能阻挡线上巨头的人不多,但互联网公司这样明目张胆地截胡电影院线还是第一次。

奈飞Netflix在美国的大获成功,让中国的同行们早就看得心痒难耐。

这个故事在国内吹了好几年,主角本来只有优酷、腾讯视频和爱奇艺,形式是靠网综、网剧、网大。

但其他互联网公司不可能不参与这个分蛋糕,优爱腾背后的阿里腾讯等大佬也不可能只用一张嘴吃蛋糕。

随着字节跳动这次验证成功,可以在这一局里分蛋糕的人越来越多。

除了字节系的抖音、西瓜视频、头条,至少我们能想到B站、快手都可以入局。

且不说优酷和腾讯视频,阿里系在影视行业上下游通吃的布局,肯定也是多方押注,既是选手、又是裁判还是赞助商,不会错放这个链条上的任何一个机会;腾讯的IP池和流量池也让它指哪打哪儿。

小屏吃大屏本来是一个松动墙角的趋势,但疫情后院线的关闭,硬生生为各个平台创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入局机会。

靠着观影原教旨主义:大银幕的观影体验是小屏无法取代的。

在技术无法达成的时候,这个理由永远成立,但那是对消费者而言。

对经营者来说,院线是典型的重资产行业,是在盈亏平衡边缘努力挣钱的行业。

一旦院线被互联网巨头们拖入了疯狂烧钱的流量大战,虽然观影形态不会输,但是时间总会站在钱多的那一边,最后很难说不会被压垮卖身。

中国电影业从《英雄》之后,就进入一言难尽的疯狂年代。

有人说这是最好的时代,也有人说最坏,但更多人都是一声叹息。

我们用了二十年走过了欧美电影业百年的时光,难免吃多了长得有些奇形怪状。

我们本以为中国电影业的拐点会出现在更远的未来,但是一只黑天鹅将我们扇到了今天。

对行业来说,影院是影业变现的终端,是整个链条中重要的一环。影院的关停倒逼着整个行业在阵痛中转型。

对个人来说,有迷茫,有咬牙坚持,有转身离去,还有人已经消失在了复工前的黑夜里。

不进则退,痛中有笑,笑中又有泪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推荐阅读